膏肓痛之診斷及治療

 

梁子安

 

屏東基督教醫院

 

摘要

 

【病入膏肓】之典故出自春秋左氏傳記載於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是一個著名的病例醫案。一般世人所謂的病入膏肓其實與原典本意有著莫大的不同。唐代名醫孫思貌備急千金要方中界定了膏肓俞的穴位為後世對於膏肓之疾的研究幫助很大。從人體生理解剖部位瞭解人體膏肓所在,從中醫學經絡學說的穴原理剖析【病入膏肓】,膏肓之疾與【病入膏肓】醫案,發現【病入膏肓】不僅可治、能治愈且膏肓穴本身的主治功能可以治病、療傷、復健之外更具有發揮預防病痛之功能。可以做為個人保健養生照顧一生之強身穴。

    常有病患主述“膏肓痛”!成年人罹患膏肓之疾,膏肓痛之人數不少。而【病入膏肓】是一句極為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的病情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難道台灣人是東亞病夫?很多針灸書籍,會寫有關頸肩痛、頸椎痛、肩胛痛、腰背痛、肩膀痛等,但很少提到“膏肓痛”或“背痛”如何治療。也許針刺背部之穴位本來就比較危險,可能會造成氣胸等。所以突顯出針刺背部之穴位時醫師之指尖指感一定要先練習到很敏感才能針刺病患之背部。下針之前,醫師更應從中西醫學理論去做鑒別診斷病患之“膏肓痛”是屬於那一經,那一經筋,那一塊肌肉,那一器官臟腑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