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針灸教育與臨床的異同

張永賢 教授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


  針灸於公元562年首次由中國傳入日本,甚至於公元702年大寶律令制定時,模仿唐朝而設立 醫博士、針博士等。日本最古的醫書《醫心方》作者丹波康賴(912-995年)就是針博士。日本的 傳統醫學包括漢方、針灸、按摩、整骨術,直到明治維新前一直占據著醫學主流地位。明治2年, 日本採取全面西化蘭醫的國策,西方醫學漸成主流。然而政府雖然沒有禁止傳統醫療行為,但在 明治39年隨著醫師數量增多,才制定醫師法。規定只有醫科大學畢業,再經過考試合格,才能取 得醫師資格,而漢方醫學並未納入醫科大學的教學計劃,使漢方醫師無法執業及流傳,但傳統醫 學仍然存在民間,無論臨床及研究,尤其針灸,在明治18年規定針灸執業者,必須取得針灸師資 格。日本自1976年,將147種漢方顆粒製劑和210種處方逐步納入國家醫療保險制度。漢方制劑的 年產值在1976年以前不足100億日元,在1978年,其製劑的年產值就增長至200億日元,1988年達 到1千億日元,1992年突破1,800億日元。

  日本針灸學校現有30多家,多屬於3年制專科學制,其中只有明治針灸大學為4年制,並設有 碩士班及博士班研究所。由於日本的醫療制度仍是西醫,以致在針灸學校的教學計劃中,西醫學 內容與針灸專業比例為4:1。日本有盲人針灸師,除了無法進行望診的缺陷外,而發明獨特的管 針刺法,強調細針無痛針,因為使用毫針細而短,針刺較淺及弱刺激,手法就難以得心應手,也 採用皮內針。灸法多以直接灸法為主,近年來逐漸增加間接灸法。日本因針灸師執行針灸,在醫 療保險是由醫師開具診斷證明書和針灸推薦書信轉診,才得接受針灸治療。

  日本專業針灸期刊有《全日本針灸學會雜誌》季刊、《經絡治療》季刊、《日本良導絡自律 神經學會雜誌》月刊、《日本針灸良導絡醫學會誌》季刊、《日本針灸新報》月刊、《針灸學會 報》季刊、《漢方與針灸》雙月刊、《針灸OSAKA》季刊、《明治針灸醫學》半年刊、《針灸手 技療法世界通信》月刊、《TAO針灸療法》雙月刊。

  大陸在中醫大學或中醫學院設立針灸學系或推拿針灸學系,與中醫學系、醫學系一樣為5年學 制;在台灣針灸為中醫師執業之醫療行為,而中醫學系有7年制中醫學系、8年制中醫學系及5年學 士後中醫學系。目前也設有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博士,包含針灸,但尚無針灸研究所。大陸與 台灣都由醫師來執行針灸醫療行為,並無針灸師之制度。針灸主要是辨證施針及循經取穴,而使 用針為28-30號不銹鋼針,採用針刺較深,以提、插、捻、轉等補瀉手法,強調得氣,灸法以艾條 間接灸法為主。在全民健保制度以針灸6次為一療程。

  日本的針灸來源自我國,雖然現狀有所異同,但相互間有同源異流,同根異枝。日本統計以 「中國式針灸」方式診療,人數僅佔2%,或許日本尚未將針灸列入正式的醫療體系之中,屬於醫療 類似行為,但近年來日本醫界努力發展和研究針灸,相當多日本留學生到中國學習針灸。歷年來日 本了解中國的多;而中國對日本缺乏深入認識,以致介紹作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