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療法在功能性腹瀉上的幫助

許世明 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兼任醫師


摘 要

  功能性腹瀉在臨床上經常可見,患者每天軟便2~4次不等,有的三餐飯後都會軟便或腹瀉,造成 體重減輕、肛門口疼痛,甚至不敢在外過夜。這些症狀在中醫學上,依發病臟腑分類較屬於脾泄、大 腸泄、腎泄,以泄瀉症狀分類較屬於溏泄、騖泄、濡泄,臨床根據其發病特點,較屬於久瀉。依內科 學記載,腹瀉在所有消化道疾病中是最常見的,急性期可能是飲食不潔或胃腸型的感冒,而屬於慢性 期的功能性腹瀉造成的原因可能有腸道盲端徵候群、腸道上皮刷狀緣病、結腸肌肉活動性減低、偽膜 或潰瘍性結腸炎等,除此,仍有很多病人很難決定其腹瀉原因。在中醫內科、針灸均有記載有關治療 此症的文獻與處方,筆者也常以針灸替患者治療此症,效果不錯。足三里為胃經合穴、上巨虛為大腸 合穴、下巨虛為小腸合穴,以這三經合穴為主穴,配合肺經列缺、膀胱經承山,臨床再加減穴位用於 治療功能性腹瀉或一般腹瀉,效果不錯。在此選擇一例在門診遇到有關功能性腹瀉的病例向大家報告 。這個病例是很典型的功能性腹瀉,他的病因及病程傳變非常鮮明,患者內臟對穴位特性反應非常明 確,由患者治療過程中病程情變化可提供我們治病思考方向,同時,由這個病例也給予我們幾點啟示 :1.系統性療法在疾病治療上的幫助;2.血液循環在癒病過程中扮演角色;3.醫學是可以生活化的; 4.針灸可治酸痛,也可治內科病;可治標,也可治本;5.針灸的作用機轉也和藥理一樣明確。


姓名:王X X 性別:男
初診:88年8月27日
婚姻:已婚
出生:21年3月15日
主訴:腹瀉,水液樣瀉,每天4~5次,連放屁也瀉,全身無力,體重驟減。
病史:患者22歲開始有氣喘,斷斷續續服西藥,33歲開始每天服西藥控制氣喘,37歲胃有十二指腸潰 瘍,醫生建議開刀,但患者沒有接受,55歲開始接受左手臂內側臍帶埋法控制氣喘。接受臍帶埋法, 頭二年約4~6個月埋一次,後來一年埋一次,經過一段時間,氣喘控制效果漸不好,又改成半年一次 ,此時體重約保持70~73公斤,直到87年12月,因咽部良性腫瘤在中山醫院開刀,割除上顎組織,並 以腿部皮膚植皮加速上顎組織復元,此時,為了消炎打了很多抗生素,因此,開始有腹瀉現象,此時 體重減為60公斤左右,88年3月因腹瀉住仁愛醫院,醫院診斷為腸過敏,住院用藥後稍有有改善,出 院後腹瀉又來,改為門診給藥,服藥時還是軟便,停藥時便瀉,87年6月因攝護腺肥大在中國開刀, 之後仍然在腹瀉,體重一直在減,體力不佳,當中為了腹瀉看了11個醫生,直到88年8月27日第一次 來門診。


  1.患者開始由呼吸道感染,外邪入侵,引起氣喘,此為22歲發生。
  2.換者接受西藥處理,但西藥僅能控制氣喘症狀,並沒有把病邪完全慢慢去除,以致病邪往內擴展 影響其他臟器,也就是肺氣失宣,氣血下降至肝胃交界,引發12指腸潰瘍,此為37歲發生。
  3.患者服氣喘藥、胃腸藥,臍帶埋治法控制病情,但病邪仍沒有袪除,也就是病毒、細菌並沒有完 全吞噬、破壞,病邪續入下焦,進入小腸、大腸。
  4.由於上呼吸道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病毒潛伏久了,引發上顎良性腫瘤,開刀後使用大量抗生素、 消炎藥,因藥性太寒,引起氣陷小腸大腸,造成腸系動靜脈循環不良,引起腸管血液滯留,血管擴張, 血行不佳,腸系靜脈逆地心引力上行減弱,吸收不良,因而引起嚴重腹瀉,每天水瀉多次,雖服止瀉藥 如Imodium類抑制腸管蠕動,但也僅暫時有效,藥一停又瀉,甚至服久了藥效愈不好,一樣瀉了。
  5.氣血停滯骨盆腔太久,靜脈血逆地心吸引上升力量越弱,導至87年6月攝護腺肥大,小便不通而 需要開刀。
  6.開刀兩次後,元氣大虛,腸系靜脈回流更差,吸收更不良,導至每天水瀉4~5次,體力不足,體 重減輕。


  1.風為百病之長,外感是許多疾病最早來源,呼吸道是疾病入侵的第一道門,所以宣肺為首要之 務,肺部血循環改善,可增加上下腔靜脈回流、心室的輸出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2.病邪留在胃腸太久,胃腸血循環減弱,消化力減退,食物消化後顆粒仍很大,吸收力較差,膽 汁胰液中和力也減退,故健胃理脾可使胃腸平滑肌有力,血循環增加,消化力、吸收力增加,內臟功 能良性提升。
  3.脾氣不升,正氣下陷,下焦血上行無力,故需升提氣血。
  4.久病傷腎氣,腎陽虛,無法腐熟五穀,故補腎。


  列缺、足三里、上下巨虛、承山、復溜
  列缺:宣肺 承山:升提氣血
  足三里:健胃 復溜:溫腎
  上下巨虛:理脾


經 過

  1.患者第一次{8/27}治療後大便水瀉有改善,大便仍溏。
  2.患者每週二次,針完第二天大便都會比較好,隨後便會漸差,每天仍3~5次。
  3.經過8次上方治療後進展有限,患者要求每天針,再針4次。第4次因有灸,腸胃充血太甚, 引起胃腸出血,患者於9/25腹瀉3次,黑紅相兼,經檢驗有胃腸出血,潛血反應,於是針法有改變。
  列缺 內關 足三里 上下巨虛  陰陵泉 內庭
  4.9/26軟便4次/天色黃微帶紅,依原方再針,9/27軟便3次/天,色黃,紅色已無,糞便檢查, 潛血已改善,減內庭穴。
  5.9/28軟便祇剩2次,守原方再針。9/29便又5次且軟,再減陰陵泉,並建議將氣喘藥減為每天2次。
  6.9/30、10/1依上方針,大便為2~3次,建議氣喘藥減為1次/天,10/2來有胸悶情形,穴位再 加曲池。
  7.10/3日來胸悶就沒了,大便也剩一次,於是依下方,一天針一次
  列缺 足三里 上下巨虛 曲池 承山 復溜
  8.10/6、10/7除早上一次較多且成形外,下午3~4點還有一次,是放屁夾一點點稀便。
  9.10/8~10/14均每天一次,軟軟的。
  10.10/15~10/17開始沒便3天,10/18便一次,成形,之後,10/20、10/22、10/25每隔1天或2天 大便1次,尤其從10/22後大便開始好轉,大便成形且稍正常。
  11.10/26尿轉多但沒便,10/27大便長且大,之後逐漸正常,軟硬適中,10/28以後每隔一天針一 次,仍依原方,一直到現在還在針,患者大便已正常,偶而隔天一次,體重體力也漸恢復。
  12.11/16受寒大便稍不好,多一次、便軟,經調整衣服及棉被後又改善了。
  13.12/2小便潛血++++,穴位加水泉,當天11:50恢復正常。


討 論

  1.由本病例,很明顯可以看出,本病由外感引起氣喘、胸悶、胸痛、呼吸道的疾病,當時若能 及時從本源做根本性治療,可能就不會引起其他內臟的疾病。
  2.由於肺氣失宣,肺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金剋木,木剋土,使得血液由上行動脈---腹大動脈 ---腹腔動脈----左胃、肝動脈、脾動脈---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下腔靜脈---右心---肺循環 受到影響而造成十二指腸有潰瘍現象。
  3.患者依然使用抑制氣喘的藥物,並合併保護十二指腸的藥物,因此氣血下陷腸,呼吸道及肺循 環量不足,故病毒久留易轉成腫瘤而有上顎良性瘤發生。
  4.雖經手術,然而,大量抗生素、氣喘藥及手術元氣消耗,使得小腸、大腸血循環更差,氣血逆 地心引力上行力量更差,遂致吸收不良,大便水瀉,小便尿少。
  5.列缺宣肺,促進肺部及呼吸道血循環,帶動上下腔靜脈回流,始得左胃、肝、脾、腸系動脈血 液---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下腔靜脈循環改善,因此,腸系動靜脈血液循環改善,吸收稍微增加 ,因此,症狀有改善。
  6.患者於9/24有使用艾灸,因此,胃腸大量充血,使得原本脆弱的胃腸黏膜層潰瘍出血,大便出 現黑紅相兼現象,在此印証艾灸可使內臟充血,血行增加,出現溫補現象。患者糞便檢查,潛血反應 厲害。
  7.患者於9/25穴位中,用內庭清胃熱,用陰陵泉清腸熱,去補腎的復溜穴,使胃腸黏膜層收斂, 血流減緩,則出血情形可改善,於9/26見便軟但色變黃微紅,出血情形改善,紅色已無,潛血已減, 可見穴位內庭可清胃熱,陰陵泉可清腸管之熱,即穴位有明顯消炎作用,症已減,去內庭。
  8.9/29因軟便未完全改善,將清熱之陰陵泉減去,增加血液循環,又將氣喘藥減為2包/天。
  9.大便雖有改善,但仍每天2~3次,故減氣喘藥為每天一包,10/2即出現胸悶情形,穴位再加曲 池,胸悶就解除,可見氣喘藥可能會妨礙氣往上,而曲池有降氣功效,故可代替減少的氣喘藥。
  10.使用曲池,胸悶沒了,大便也改善,再加上復溜穴。
  11.血循環改善,大便漸恢復正常,由2~3次減為1次,甚至在10/22以後有時隔天才一次,10/26 因吸收良好,尿也增多,10/27 大便恢復正常,每天一次,大且長,體重也增加。
  12.外感會影響肺氣循環,使下腔血液上行無力,增加腹腔壓力,故11/16便軟復增加,但多留意 起居後氣血循環恢復正常,問題又解除了,這說明臟腑會互相影響,血循環對內臟功能會有影響。
  13.當氣血往上,充血情形離開大腸後,大便改善了,但氣血充在小腸,引起小腸充血,此時, 反射使膀胱粘膜層充血,血管擴張,因為尿道黏膜層血循環差已有一段時間,故現在又恢復充血,血 管脆性增加,引起紅血球滲出,出現血尿,如導赤散所述症狀:小腸有火,便赤淋痛,此為熱移小腸 。此時用水泉穴瀉熱,黏膜層收斂,血尿解除,足見水泉穴有瀉腎熱作用,取名水泉是有其理的。


結 論

  1.由上面病史,發現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有關,病若沒有痊癒,會慢慢傳變,影響其他臟器,如胃 、肝、小腸、大腸,印證傷寒論所言: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間有其傳變關聯。
  2.中醫講求臟腑之間相生相剋,治療疾病除了本臟疾病外,也要注意前後相剋相生的臟腑一併治 療,效果才會顯著,而相生相剋和全身血液循環生理路線有關,可見系統性療法在疾病治療上是有幫 助的。
  3.本病袛用針治療,並減了一些治氣喘藥物,調整血液循環,帶動血中免疫體,使功能改善,病 毒、細菌減少,症狀獲得改善,可見血液循環在疾病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
  4.今醫學雖然發達,但許多疾病僅止於症狀療法,而患者要求的是要恢復正常,故醫學和患者所 要求的尚有一段差距,即未能生活化,這一例,患者到後來連服止瀉藥仍止不住,但經傳統醫學調整 ,功能又漸恢復正常,大便不用太憂慮,也就是說醫學給予他很大的幫助,醫學也能生活化,達到真 正的幫助。
  5.以往,針灸從進針到病除,當中機轉有時不甚明顯,但由這病例不轉非常鮮明,利用這些機轉 ,我們可以較準確地掌握疾病。
  6.疾病有傳變路線,而它在恢復難發現,針灸也和西藥一樣,機也依循其傳變的路線回去,也就 是病愈久病灶區愈多,破壞愈多,恢復慢,出現的症狀也愈多,故需較多時間讓血流幫我們修護組織 ,消除病毒、細菌,清除廢物和堆積。
  7.依照其傳變路線,或許我們還可以見到這患者出現胃發炎、肝膽充血性發炎、肺部細支氣管發 炎、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症狀。故由傳統醫學,我們可以去發現病患會傳變的路線,由這些路線 也可以告訴我們癒病可能走回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