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立夫國際中醫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之行

張永賢 教授

中國醫藥學院暨附設醫院


一、前言

  去年(1998年)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先生以99歲高齡,不辭勞苦,長途飛行 前往德國,由於德國中醫研究所所長施百克教授在黑森林福來堡市(Freiburg)成立「 立夫國際中醫學院」(歐洲)Lifu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Europe) (LICM)。陳立夫先生自接掌中國醫藥學院即提出「中醫現代化,中西醫一元化」,在 1994年3月17日國醫節成立「立夫國際中醫藥學術獎」,鼓勵國際間致力於中醫藥研究 傑出貢獻者,藉此獎項給予表揚並激發更多學有專精人士積極參與,共同為發揚中醫藥 而努力。接著在1999年成立「立夫中醫藥著作獎」為提高中醫藥研究及著作之水準,以 獎勵國內外研究中醫藥有成就者及優良之中醫藥著作。
  中國醫藥學院與德國中醫研究所在1996年11月23日在台中中國醫藥學院簽訂合約書 ,同意在德國福來堡市成立「立夫國際中醫學院」,為德國及歐盟國家提供臨床醫師為 對象之中醫教育及訓練機構。陳立夫先生特於去年6月22日在德國舉辦開校典禮及學術 研討會,在踏入二十一世紀千禧年來到之前,展開「中醫國際化」的腳步。


二、針灸中醫藥國際化

  針灸自從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2年訪問中國大陸,參觀針麻手術,造成針灸熱潮。 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刊物《世界衛生》特別介紹針灸專刊,刊登論文七篇,照片三十幅 ,宣傳介紹針灸,並建議針灸可用來治療四十三種疾病。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紀事》 發表「針灸在現代保健中的應用」之社論,建議各國積極發展針灸工作。為促進國際針 灸學術共同語言,拓展交流大道,由西太平洋地區特別召開制定國際所接受之「標準針 灸穴名方案」,經過五次開會,在1989年審議和採納「國際標準針灸穴名」(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制定361個標準經穴名,十四經穴名簡釋,48個標準經外 穴名,14個標準頭針穴線名,79個標準耳穴名和標準奇經八脈名。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 為確保針灸研究品質又發表《針灸臨床研究規範》(Guidelin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1997年11月3-5日舉辦針灸聽證會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n Acupuncture),邀請專家學者作針灸系 統研究報告,肯定針灸的療效,引起醫學界的重視。美國現有27所醫學院開傳統醫學及 針灸課程,其中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在1994年批准將中西醫學結合正式列入 醫四醫學院學生選修課程,80小時中西醫結合教學短期培訓,以實用基礎教學,要學會 30個基本針灸穴道,20個常用方劑及每天半小時學太極拳。1994年10月美國國會正式通 過食物補充品法令(Dietary Supplement),中草藥可以營養補充品申請,人類回歸自 然,以天然藥物替代一些化學藥品已經成為國際趨勢和現實,中藥市場發展進入一個新 的里程,當然要合乎質量控制及GMP的管理及進行高水準的學術交流。
  美國醫師學會期刊雜誌(JAMA)在1998年11月專刊報導「另類療法與現代科學相逢」 ,整本雜誌討論傳統醫學,徵稿傳統醫學得到超過200份稿件,而選出六種不同傳統醫學 作報導,其中介紹針刺療法及艾灸,針刺對於HIV相關的周圍神經病變的止痛;灸療對於 懷孕後期胎位不正的臀位異位,使用艾灸至陰有矯正胎位作用。而義大利巴維亞大學為 歷史最悠久大學,創立於774年,在1986年成立中國醫學研究所,招收醫師再進修中國醫 學針灸之四年碩士班。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有700年歷史,在1995年成立針灸研究所碩 士班。針灸醫學已經逐漸邁入醫學院學堂,甚至研究所,我們更要努力,在西洋人訂立 《針灸臨床研究規範》,展示傳統醫學可接受現代醫學的挑戰,並作結合發揚光大。


三、德國中醫研究所與施百克教授

  德國醫師針灸學會成立於1951年11月11日,至公元2001年為五十週年,目前發出通知 於2001年6月13日至17日在首都柏林市政府會議廳舉辦五十週年慶及學術大會,目前該醫 學會會員有一萬人。筆者有幸認識德國醫師針灸學會主要三位創辦開拓醫師其中二位,即 Dr. Schmidt(許米特)與Prof. Dr. Stiefvater(史第華教授)。認識施百克教授是在 1980年,他正擔任德國醫師針灸學會會長,並在麥滋市舉辦國際針灸大會,當時寫二篇文 章「德國針灸醫師醫學會成立三十週年回顧」及「參加西德麥滋市世界針灸大會記」。當 時介紹施百克教授是44歲年青有為,精通數國語言,著作中醫針灸書籍豐富的醫師。他於 1965年柏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即到亞洲學習中醫藥及中文。1977年曾於上海中醫學院學 習針灸,於1976年譯中國針灸書籍靈樞經,1987年完成德文版中醫學,為寫給德國醫師讀 中醫的教科書,可謂德國中醫早期的拓展者。1984年4月因著作豐富,勤奮教書寫書,著 作中醫針灸書籍二十多本書,在歐洲很受好評,被中國醫藥學院聘為榮譽教授,他的代表 著作有中醫學、針灸腧穴、針灸治療學、靈樞經德文譯本及針灸穴道解剖圖譜等。他擔任 德國醫師針灸學會會長自1980-1985年。自1974年成立德國中醫研究所,在1976年與瑞士 巴塞爾(Basal)大學醫學院免疫風濕部米樂教授(Prof. Dr. Miller)在風濕病及針灸鎮 痛方面有很好的合作研究,並在醫學院開立針灸課程,在1978年與麥滋大學醫學院麻醉科 主任福來教授(Prof. Dr. Frey)於麻醉手術、術後疼痛、慢性疼痛與針灸鎮痛有很好的 合作。他於1985年邀請哈鴻潛教授及筆者到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院免疫風濕部米樂教授研 究室,共同擬定針刺鎮痛及歐亞人種耐痛測痛的合作研究計劃,在1986年,施百克教授遴 選二十位優秀醫師經學習三年的針灸研習班,來到中國醫藥學院,經推廣教育中心給予安 排三週的針灸密集進修班學習。於1993年6月,筆者應邀參加施百克教授舉辦德國第四屆國 際針灸學術大會,且為大會受邀的主講者,會後並給予德國中醫研究所學員特別演講並擔 任為校外考試委員。
  今年七月中旬施百克教授邀請筆者擔任「立夫國際中醫學院」的首位客座教授,擔任 針灸教學及考試委員,由於我們有幾次合作經驗,而且我是留學德國,在語言上沒有困難 ,一週的授課感到德國醫師相當認真,事事求是,發問不少,他們中醫學理進步很多,因 為近幾年來有外文翻譯書籍,但是臨床實務經驗仍較不足,故給予中醫辨證、正確認穴、 針灸處方等指導,他們很滿意,希望每年由中國醫藥學院派教師前往指導。由於施百克教 授工作在福來堡市位於德國西南方黑森林的中心,而距離瑞士西部巴塞爾市很近,五年前 瑞士巴塞爾市疼痛醫院需要將針灸列入他們治療項目時,首先邀請他去演講及會診,逐漸 他被邀請加入他們的門診陣容,由一週一次門診,到現在一週二次。這疼痛醫院有二十位 聯合醫師的小型醫院,職工共120人,已經有二十年歷史,現負責人為巴塞爾大學醫學院免 疫風濕科主任米樂醫師的得意主治醫師Dr. G. Gallacchi負責。在這醫院,施百克教授尚 可用中藥方劑治療,他處方,而聘請的藥師對於中草藥很有興趣,以致進口中草藥,將方 劑代煎煮給病患使用。目前針灸在瑞士健康保險有給付,而中藥尚未給付需自費,但是病 患逐漸開始接受。瑞士在歐洲是較開放的國家,或許中醫藥的發展會在瑞士先發展,而瑞 士為歐洲的心臟,雖然不參加歐洲共同市場,但是瑞士的經濟很好,以致靈活度相當高。


四、國際立夫中醫藥學術獎與歐洲立夫國際中醫學院

  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先生在1989年成立「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時值 陳立夫先生九十大壽,各界感念他大力提倡中醫藥的辛勞,發起祝壽基金,將所得款項 ,加上陳立夫先生多年題字所得,成立「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以協助 發展中國醫藥研究工作為宗旨,其中一項為籌設「立夫中醫藥學術獎」,獎勵國內外研 究中醫藥獲有成就者,鼓勵他們默默鑽研開展的辛勞,頗具有特殊意義。這學術獎的設 置除了獎勵國際間對中醫藥研究有傑出貢獻者的世界性中醫藥學術獎外,更為提昇中醫 藥的國際學術地位與交流,促進中醫藥研究發展,激勵更多學者專家積極參與。這學術 獎目前暫定每兩年舉辦一次,每次獲獎人為三名,分別是中醫、中藥、針灸學門各一名 。遴選對象不定國籍、種族之限制,舉凡世界各國或地區從事中醫藥學術研究有卓越成 就,有重要著作或創新發明者,均為獎勵之對象。遴選程序有如諾貝爾獎得獎人遴選制 度,係經由提名,候選,評審,複審,核定之程序決定。國內候選人之提名係經由國內 公私立大專院校,或學術研究機關推薦;國外之候選人委由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歐 美各國家地區提名,推薦研究中醫、中藥及針灸的科學家候選,慎重評審核定出國際級 的學者榮膺此獎。對於遴聘審議委員分別由日本、韓國、大陸、台灣、歐美各國地區專 家,分別就各候選人之著作給予評審後,再經由立夫中醫藥學術獎委員會複審,最後經 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會核定通過獲獎人。
  施百克教授自從擔任「立夫中醫藥學術獎」歐洲地區提名推薦人及召集人,每次皆 有推薦歐洲專家學者。在第二屆立夫中醫藥學術獎針灸得獎人為歐洲瑞典哥德堡大學醫 學院安德遜教授得獎。由於幾次國際立夫中醫藥學術的參與,施百克教授感到可在歐洲 德國成立「立夫國際中醫學院」,使歐盟醫師可在歐洲發展針灸中醫藥,而陳立夫先生 也感到歐洲目前的發展只在針灸方面,應開始重視中醫,在西方發展中醫必須加強中醫 和中藥教育,以致雙方認為水道渠成即簽約同意在歐洲設置「立夫中醫學院」,於1996 年11月23日簽訂合約書,而經過籌備至去年六月二十日邀請陳立夫董事長、王廷輔董事 、哈鴻潛教授及董事長令郎陳澤寵先生飛往德國舉行「立夫國際中醫學院」開校典禮, 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法國、捷克、德國、瑞典、丹麥、香港等國家地區學者做 學術演講。富來堡市長Bohme博士親自參加盛會,外交部駐慕尼黑的陳代表也來參加,當 地媒體紛紛採訪,這是歐洲發展傳統中醫歷史上的一大盛事。


五、結語-「中醫國際化」

  醫學目的在於增進人類健康,我們祖先留下很好的醫藥資源,成為一條寬長的醫學 主流,有豐富的診療疾病方法及療效。針灸醫學在近二十七年來,已經由針灸熱潮成為 全世界140國家地區使用的醫學,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積極推展,並鼓勵針灸臨床研 究,這幾年更從針灸醫學希望再學習進入中醫藥的殿堂,有的翻譯針灸中醫藥書籍,有 的設置針灸中醫藥學院,有的在醫學院開設選修課程,或是推廣教育中心開設課程,甚 至醫學院設置針灸研究所、中醫研究所。德國於1991年也設置首座中醫醫院有76張病床 ,為首創德國中醫醫療保險給付項目,部份醫學院開設針灸選修課程,在醫院疼痛門診 均應用針灸作為治療項目之一,德國國科會及衛生部也撥款來驗證針灸的療效及作用機 轉,如今德國也成立「立夫國際中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先期望全世界五大洲都要 設置「立夫國際中醫藥學院」,立夫先生今年一百歲,他是革新創造者,擁有崇高理想 目標,作為年青學者需要跟隨他的腳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