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又稱噦逆、卒噦,現代醫學稱之為膈肌痙攣,是一種不自主的膈肌間隙性收縮而致的疾病;
其症是指氣逆上衝,喉間呃聲連連,聲短而頻作,不能自制而言,或因進食過急或飲冷過多,或因急
慢性疾病過程中,特別是老年人和久病虛弱者,常屬病勢轉向嚴重的預兆。如常人偶然發作者不治自
癒,若發作頻繁不止者宜以針灸施治,若反覆發作除針灸施治外應以辨證論治配合方藥治療,方能標
本兼治。
一、辨證論治
1.胃中積寒:多由飲食失節,過食寒冷之物,停滯于胃,胃陽被遏,升降失司所致。症見呃聲沈
緩有力,得寒則甚,得熱則減,胃脘冷脹,手足不溫,口淡納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薄,喜熱飲,脈
遲緩或沈緩,治宜溫中散寒,方用丁香柿蒂湯加減治之。
2.胃火內盛:多因嗜食辛辣之物,致胃腑積熱,胃火上衝。症見呃聲響亮有力,煩渴口臭,大便
多秘,小便黃赤,面紅苔黃厚,喜冷飲,脈滑數,治宜清胃泄熱,方用清胃散或竹葉石膏湯加減治之
。
3.肝氣犯胃:多由情懷不暢,氣鬱化火,肝火犯胃。症見呃聲連續高而粗,胸悶不暢,脘脅脹滿
,腸鳴失氣,納少眠差,口苦苔白薄,脈弦,治宜疏肝順氣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飲加減治之
。
4.脾腎陽虛:由於素體虛弱不足或老年體弱,或久瀉久利,導致脾腎陽虛,胃氣衰敗。症見呃聲
低弱而不接續,面色蒼白無華,形寒肢冷,食少腹脹,舌質淡少苔,脈沈細,治宜溫補脾腎,方用附
子理中湯合旋覆代赭石湯治之。
5.胃陰不足:多由熱病耗傷胃陰,或因誤治或因汗吐下太過,損傷胃津,虛火上逆,氣失和降。
症見呃聲急促而不連續,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舌紅絳或光剝無苔,脈沈細數,治宜養胃生津,方用
甘露飲、益胃湯、橘皮竹茹湯加減選用。
二、針灸治療
1.體針:膈俞、膻中、內關、足三里、太沖,血會膈俞,氣會膻中,二穴均為八會穴之一,故二
宜相配,行氣活血,寬胸利膈;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太沖為足
厥陰肝經的原穴,三穴同用,具有疏肝和胃,舒膈降逆的作用。針灸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療效,以取足
陽明、足厥陰和手厥陰經穴位為主,毫針刺用瀉法,虛寒者加灸法。
2.耳針:交感、膈、神門,備用穴:胃、十二指腸,耳針治療本病常有不錯的效果,常遇針畢而
呃逆止之神奇療效,病輕者宜優先選用之。另耳針施畢仍未見效時,醫者可令病患張口兩手食指尖按
病人兩側耳前聽宮穴片刻亦常有不錯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