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血壓預防工作之推展,診斷技術、治療方法的進步及民眾就醫觀念的改變,國內腦中風患者
死亡率自1983年開始有下降趨向,腦中風後遺症患者數目隨著增加。腦中風患者的功能障礙是系統性的
,不限於單一器官。後遺症除一般所熟知的半身麻痺外。智能退化、情緒不穩定、認知功能變差、溝通
有問題、吞嚥障礙、大小便失常也非常常見;若是較嚴重的患者有更多的併發症,包括肺炎、泌尿道感
染、褥瘡、關節攣縮等等。常見後遺症之處理包括:
|
1、痙攣性過高 中風患者癱瘓期過去後,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張力會慢慢出現、痙性增高,在身體姿勢改變、情 緒變化、天氣寒冷及有害刺激時特別明顯。這些情形可以靜態牽張、支架、藥物、針灸、電療、神 經〔或運動點〕阻斷等方法來改善,患者要學會如何放鬆肢體、牽張痙性肌肉以及在痙性較低的情 況下〔坐、臥姿〕做正確的肢體動作,以增強肌力,避免日後肌肉、關節產生攣縮。 |
2、肢體末瑞水腫 在肢體無力期較易出現,通常是因擺位不佳、肢體活動度不夠,血液循環不良所致,只要手腳常活 動〔主動性或被動性〕、低位姿勢不要擺太久,很快就能改善,若不予處理會導致軟組織沾黏、關 節僵硬等併發症。 |
3、肩關節疼痛〔包括肩盾關節囊沾黏,肩關節半脫位〕 無力期肩關節活動不足致肌肉攣縮、肩關節囊沾黏是中風患者上肢最常見的合併症,肩關節局部熱 療後給予牽張運動,配合針灸、藥物或局部注射可有效改善。肩關節半脫位在無力期通常會出現, 只要適當使用肩吊帶和保持肩關節活動度,等到肌肉張力慢慢增加情況就會改善。 |
4、馬蹄內翻足 俗稱”腳刀”,起因於小腿後肌肉痙攣性過高及脛前肌肉力量不足,對病人步態及安全性影響頗巨, 處置方法同肢體痙攣性過高,包括小腿後肌牽張、托足板、電針、電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