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經絡乃為運行全
身氣血,聯繫臟腑、肢體,溝通身體上下內外,調節機體各部份的循環通路。它包括經脈和絡脈,通過
經絡系統的聯繫,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經脈是指縱行的幹線,由十二條直接與內臟相聯繫的主要
路線,合稱十二正經。經脈循行如環瑞,構成一個主要循環系統,保持均衡而協調的關係。而脈絡是指
經脈分出來的網絡全身各部分的支脈。可是經絡系統的實質,直到目前尚無解剖上的定論。雖然在我國
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靈樞經)的經水篇即重視解剖探討,說到「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但仍可知經絡學說是經過臨床實踐,經驗觀察實證,並從事解剖,經過分
析整理歸納,逐漸發展而成的。
|
在1950牛目本京都大學生理學教授中谷義雄博士(Dr. Yoshio Nakatani)研究穴道與經絡時,採用一
個簡單方法,設計一套測量皮膚表面電流的方法,測量皮膚電阻,來探尋穴道與經絡。他發現在皮膚上
有一系列的點,在上面所量的電阻,比周圍區域的電阻要低。這種情形,當人體有病時,特別顯著。在
測量出皮膚電導最高的點(對周圍部位而言),稱為良導點(Ryodoten)或電透點(Electropermeable point)
(EPP)。將這些良導點連成線,即成為良導絡(Ryodorakn)。今中谷義雄驚訝的,是這些「良導點」與
「良導絡」,正與我國古典針灸所定的穴道與經絡的位置一致。而發現的「良導點」共有370個,與腧穴
記載總數361個幾乎相符。中谷義雄的發現後,經各國醫學家反覆證實,奠定了穴道存在的客觀基礎。隨
後經他觀察這種良導點與良導絡乃是五臟六腑透過自律神經(尤其交感神經)反映在體表的一程形式,可經
由皮膚電阻、電流來測定,並進一步視察交感神經機能與五臟六腑的機能是否正常或異常。經這基礎理論
,發展一套良導絡診斷法,作為針灸探穴及診斷。同時進一步利用補虛瀉實中醫原理,發展良絡自律神經
調整療法作為治療方法。如此藉著生物物理特性賦於針灸新知,開拓針灸學新的支流。現可使用電腦輸入
貯存,將病患測量結果自動輸入電腦,並加以分析畫出曲線,並可判讀病患健康情形,列出不正常盛衰情
形,且依針灸學上補虛瀉實原理的穴道作為採用穴道治療的建議。操作極為方便、安全、迅速、確實。對
於醫師及病患為之實惠,可作資料判讀、貯存、追蹤、教學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