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內關穴對於老年接受手術患者

之鎮靜作用與血行動力學之影響

 

陳坤堡1、林必盛1、陳凱昱1、張家昇1、洪至仁1、吳世銓1、張永賢2

1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麻醉學科、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麻醉部

2中國醫藥學院暨附設醫院針灸科

 

摘要

 

背景:半身麻醉下的病人,手術過程中若有適當的鎮靜,應可減少因緊張壓力引起之併發症。本研究在於探討針刺內關穴能否有鎮靜之效果,並研究其引起血行動力學之變化。

方法:選擇六十位男性病患,因罹患良性攝護腺增生,被安排進開刀房接受常規手術,進行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這些病人以隨機方式分為控制組、針刺組、與藥物組。

病人接受脊髓腔內半身麻醉後,(一)控制組:不針刺也不給鎮靜劑;(二)針刺組:以拋棄式之針灸用針,針刺左手內關穴位,並留針十五分鐘;(三)藥物組:經靜脈注射valium 5 mg;而後評估其鎮靜效果與血行動力學之變化,每隔五分鐘記錄心搏次數、血壓之變化。持續觀察並記錄病人之意識狀態、呼吸情況、心電圖與動脈血氧飽和度之改變。

結果:六十位病人都沒有發生嗜睡等意識上的變化,也可維持呼吸道的通暢,並無舌頭下掉或需要任何輔助呼吸工具之問題。而在未使用額外的氧氣治療下,最低血氧飽和度的資料,針刺組平均為97.2±1.8%,藥物組平均為95.0±2.9控制組平均為96.5±2.4%。心電圖方面並沒有新產生的心律不整或其他異常波形變化。血行動力學方面,不管是收縮壓、舒張壓或平均壓,都可看出針刺組呈現較穩定之變化。至於心搏次數方面則差異不大。

結論:針刺接受半身麻醉之老年病人左手內關穴,可得到較穩定之血行動力學變化,但是鎮靜作用的效果並不顯著,值得繼續深入探討。

 

 


 

一、前言

 

罹患良性攝護腺增生而必須接受經尿道攝護腺切除之病患,多為年齡超過六十五歲之老年人,而且經常會同時伴有老年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問題,這類病人麻醉往往需妥善處理,以避免產生併發症。

麻醉的考量,通常以半身麻醉為第一

選擇,大部分麻醉醫師會選擇將局部麻醉劑注入蜘蛛網膜下腔。除了麻醉與手術的進行,對病患生命徵象有所影響外,若再加上因緊張與焦慮的因素,有可能誘發身體狀況的進一步惡化1

有些麻醉醫師會選擇予以靜脈注射鎮靜劑,然而藥物的選擇與劑量的投與常因人、因情況而異,而且對有些病患容易造成呼吸系統的問題,嚴重者造成呼吸抑制、缺氧、並危及生命,因此大部分麻醉醫師對此類病患鎮靜劑之投與皆以保守給予為原則。

針灸在醫療上的應用早或世界各國及世界衛生組織之肯定,而針刺麻醉與鎮痛也應用於許多手術的進行2,3;因此若能針對單一或少數穴位進行針刺之刺激,使得到良好之鎮定效果與血行動力學變化,又具有比較少的副作用,應當為麻醉醫師所樂於使用。

本研究嘗試選擇以左手內關穴之針刺,探討其鎮靜效果與所造成生理之影響,並嘗試與常用之小劑量靜脈注射鎮靜劑五毫克DiazepamValium)做比較。

 

 

二、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總共選擇六十位男性病患,因罹患良性攝護腺增生,安排接受常規手術進行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這些病患的身體狀況是為美國麻醉醫學會標準之第一級或第二級,也就是健康或是只罹患輕微全身系統性疾病之病患。

所有病患被隨機分為三組,每組並人數為二十名。所有病人均未接受任何麻醉前給藥:第一組為控制組,即不給任何鎮靜劑或針刺,第二組為針刺組,針刺部位為左手內關穴、第三組為藥物組,給予靜脈注射鎮靜劑五毫克Diazepam

病人進入手術室後,首先評估其緊張程度並做紀錄。當其自行移到手術檯上,先安裝好生理監視器並記錄基本資料,如心電圖、自動量血壓計與動脈血氧飽和度。接著令患者採取側臥姿勢,麻醉醫師由第三、四腰椎間空隙,以二十七號腰椎穿刺針,穿刺到蜘蛛網膜下腔,並注射十毫克0.5 plain bupivacaine,完成半身麻醉之程序。

順利將藥物注射後,令病人由側臥改

變為平躺姿勢並測量血壓。隨後即由泌尿科醫師準備病患手術之姿勢,使其採截石仰臥之體位。第一組病患並未做任何處置,第二組病患接受左手內關穴之針刺,留針十五分鐘後拔除,第三組病患經由靜脈點滴注射五毫克Diazepam。此後,每隔五分鐘記錄一次心搏次數跳、血壓與動脈血氧飽和度;此外,二十分鐘後再一次評估病患緊張的程度。整個過程中病患呼吸的是室內空氣,只有在動脈血氧飽和度小於百分之九十時,再經由氧氣面罩給予氧氣治療。

注射完蜘蛛網膜下腔麻醉藥物十分鐘後,測試其感覺神經阻斷之最高部位。鎮靜程度的評估是根據Mackenzie的標準4,其等級分別如下:第一級是完全清醒,第二級是想睡但是眼睛可張開,第三級是睡著而且眼睛閉著,第四級是睡著但輕微身體的刺激就可叫醒,第五級是睡著而且無法叫醒。

呼吸狀況的評估等級區分如下:第一級是呼吸道通暢,第二級是舌頭下掉但仍可正常自發性呼吸,第三級是須經由鼻腔放置人工氣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第四級是必須面罩由麻醉人員輔助呼吸,第五級是呼吸暫停必須由麻醉人員控制呼吸。此外亦記錄動脈血氧飽和度最低降至多少?心電圖方面有無變化?如產生新的心律不整,或異常波形的改變等等。

 

 

三、結果

 

共有六十位病患列入研究對象,年齡在六十五歲至九十一歲不等(如表格一),各組病人數為二十位。

控制組平均年齡為72.7±6.2歲(範圍為六十五歲至八十四歲),平均體重為61.8±8.9公斤(範圍為四十二至七十四公斤),平均阻斷皮節為T7(範圍為T5T10)。針刺組平均年齡為74.3±7.5歲(範圍為六十五歲至九十一歲),平均體重為63.3±10.6公斤(範圍為四十五至八十六公斤),平均阻斷皮節為T8(範圍為T4T12)。藥物組平均年齡為71.0±7.9歲(範圍為六十五歲至七十八歲),平均體重為59.5±10.4公斤(範圍為四十至七十八公斤),平均阻斷皮節為T8(範圍為T5T10),三組之基本資料並無統計學上之差異。


 

緊張度的評估如表格二。對於血行動力學影響之結果,圖一為收縮壓之比較,可看出針刺組有比較穩定之收縮壓之變化。圖二為舒張壓之比較,可看出針刺組有比較穩定之舒張壓之變化。圖三為平均壓之比較,可看出針刺組有比較穩定之平均壓壓之變化。

 

 


 

 

表格一:病患資料

 

控制組

針刺組

藥物組

年齡(歲)

72.7±6.265-84

74.3±7.565-91

71.0±7.965-78

體重(公斤)

61.8±8.942-74

63.3±10.645-86

59.5±10.440-78

阻斷皮節

T7T5-T10

T8T4-T12

T8T5-T10

最低動脈

血氧飽和度(%)

96.5±2.490-100

97.2±1.894-99

95.0±2.987-98

病人數(個)

20

20

20

 

表格二緊張度之比較

 

不緊張

有點緊張

中等緊張

非常緊張

總數

控制組

麻醉前

4

15

1

0

20

麻醉後20分鐘

17

3

0

0

20

針刺組

麻醉前

10

9

1

0

20

麻醉後20分鐘

19

1

0

0

20

藥物組

麻醉前

6

11

3

0

20

麻醉後20分鐘

11

6

3

0

20

 


 

 

圖一:收縮壓之比較


 

 

圖二:舒張壓之比較

 

圖三:平均壓之比較

 

全部六十位病人都無如嗜睡等意識上的變化,也都能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沒有舌頭下掉或需要任何輔助呼吸工具之問題。而在未使用額外的氧氣下,最低動脈血氧飽和度控制組平均為96.5±2.4%(範圍為90%至100%),針刺組平均為97.2±1.8%(範圍為94%至99%),藥物組平均為95.0±2.9%(範圍為87%至98%)。心電圖方面並未有新的心律不整或其他異常波形的變化產生。

 

 

四、討論

 

區域麻醉時病人多半保持在清醒狀態,難免會有緊張、焦慮、害怕等情緒上的反應,甚至處於手術的壓力之下,更可能誘發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荷爾蒙過渡分泌,包括腦下垂體與腎上腺系統之荷爾蒙,腎上腺髓質之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以及其他在循環系統中調節醣類、蛋白質、脂肪之代謝之荷爾蒙等等1。因此,有些麻醉醫師會經靜脈注射鎮靜劑,讓病人得到適當的鎮靜效果,為達到此目的,有很多藥物可供選擇,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是Benzodiazepine 類的藥物,雖然此類藥物之安全性,一般而言是相當高,並且很少有過敏反應,也不會對腎上腺產生抑制作用5,而Diazepam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血管

的刺激及靜脈炎的產生,然而最嚴重的問

題則是呼吸與心血管系統的抑制。

呼吸的問題對老年人尤其重要,隨著年紀的老化,老年人通常會逐漸喪失保護呼吸道反射的功能6,如果在加上藥物的作用,則抑制呼吸的現象會更容易且嚴重,因此如何選擇適當的藥物是不容易的。理論上,理想的鎮靜劑應具有下列特性:(1)同時有止痛、抗焦慮、睡眠等作用,(2)藥效迅速、作用快,(3)代謝快,立即甦醒、無惡夢,(4)使用簡單、安全,對多發性器官衰竭的病患也可使用,(5)少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肌肉無力、意識不清,(6)經濟。

然而,臨床上迄未發明真正理想又無副作用之鎮定劑,這些鎮靜劑對老年人而言,尤其會影響呼吸、心跳、與血壓。穴位的針刺應用於麻醉或止痛已被廣泛討論與應用2,3,7。內關穴位於前臂前面,腕上兩寸,兩筋間,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入手少陽三焦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為手心主脈氣出入之要道,適用於虛煩、止喘、強心、心律不整、癲狂等疾患。因此選擇此穴探討可否用於老年人區域麻醉之輔助工具,已有論文發表此穴可以減少手術後噁心與嘔吐之發生7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於病患個人緊張程度主觀上的評估,與控制組相比較,針刺組與藥物組並未具有緩解緊張的效果;其可能原因分析如下:(1)居住於台灣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人,並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可能會有所掩飾,因此無法確切知道,對緊張程度真正的影響。(2)針刺內關穴與低劑量鎮靜劑,對於病患並未達到真正的鎮靜效果,因此,要達到良好的鎮靜效果,鎮靜劑的使用要增加劑量;另外,雖然根據針灸醫書顯示內關穴適用於虛煩、強心、心律不整等情況,然而,單就鎮靜效果而言,本研究並無顯

著療效,也許應有其他更好的穴道可供選

擇。

然而,我們發現血行動力學方面,針刺組的變化是最為穩定而令人滿意的的。例如收縮壓方面,針刺組的收縮壓一直很穩定的保持在下降百分之十以內,一直到四十五分鐘後,其最低降幅才有到達11.6%;控制組在十分鐘後就下降達百分之十,最低降幅是15.1%;藥物組在五分鐘後就下降達百分之十,最低降幅是16.7%。舒張壓方面,針刺組的舒張壓甚至一直很穩定的保持在下降百分之五以內,全程的舒張壓都很穩定;控制組在三十分鐘後下降達百分之十,最低降幅是12.7%;藥物組在五分鐘後就下降達百分之十,最低降幅是14.9%。平均壓方面,針刺組的平均壓一直很穩定的保持在下降百分之六以內,全程的平均壓都很穩定。控制組在二十分鐘後就下降達百分之十,最低降幅是13.2%。藥物組在五分鐘後就下降達百分之十,最低降幅是14.1%。心搏次數方面的結果,三組的差異不大。

為何在血行動力學方面會有如此的變化?吾人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針刺在中醫方面被認為可以達到致中和的效果,而蜘蛛網膜下腔之半身麻醉,就生理上而言會產生交感神經之阻斷,使得下半身血管鬆弛,血液回流減少,心臟前負荷減少,因此血壓的下降是一種常見的反應8。穴位的針刺使其發揮致中和的效果,讓下降的速度減緩,下降的程度亦較緩和。

此研究中所有的病人都保持在清醒狀態,並且呼吸道都能保持通暢。然而,就老年人言,以吾人的臨床經驗,有時候甚至很少量的鎮靜劑,就會讓患者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躁動不安,甚至影響呼吸,因此麻醉醫師對此類患者的用藥都小心翼翼,有時寧可不給,也不願意造成不可收拾的併發症。吾人原來認為針刺穴位或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點,然而,由本研究結果並未有積極的證據顯示,針刺內關穴有這樣的效果;即使如此,根據Ryan的研究顯示針灸對於壓力的治療確實有積極的療效9,這或許有待進一步的評估與研究。

在病患只吸空氣中新鮮空氣下,最低動脈血氧飽和度,在控制組平均為96.5±2.4%,針刺組平均為97.2±1.8%,藥物組平均為95.0±2.9%。可見藥物組最低、針刺組最高,雖然如此卻沒有統計上的意義。

 

 

五、結論

 

針刺病人內關穴,可以得到較穩定的血行動力學變化,但是鎮靜作用的效果就有待評估。

 

 

六、參考文獻

 

1.     Axelrod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 hormone, catecholamine, ACTH and glucocorticoids. p.3. In Usdin E, Kventnansky R, Axelrod J (eds): Stress. The role of Catecholamine and Other Neurotransmitters. Gordon and Breach Scinece Publishers, New York, 1983.

2.     針刺麻醉。陳冠宇,文光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18月。

3.     Wang HH, Chang YH, Liu DM: A study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for colonoscopic examina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remed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20(3):217-220, 1992

4.     Mackenzie N, Grant IS: Propofol for intravenous sedation. Anaesthesia

42:3-6, 1987

5.     Nilsson A, Persson MP, Hartvig P, Wide L: Effect of total intraveous anesthesia with midazolam/alfentanil on the adrenocortical and hyperglycemic response to abdominal surgery. Acta Anaesthesil Scand 32:379-82, 1988.

6.     Pontoppidan H, Beecher HK: Progressive loss of protective reflexes in the airway with the advance of age. JAMA 174:2209, 1960

7.     Shyr MH, Hsu JC, WU YW, et al: P6 acupoint injection reduce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cta Anaesthesiollgica Sinica 28:357-360, 1990

8.     Introna RP, Blair JR, Martin DC, Yodlowski EHMeasurement of sympathetic blockade: effect of epidural and spinal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 93:301-3, 2000

9.     Damien Ryan: Clinical trial result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1:125-32, 2000